学院新闻
探索文明脉络,讲述北京故事 — 基础教育学院 2024 级贯通培养英语组实践周活动纪实
当英语学习与历史文化相遇,当课堂知识与实地探索碰撞,一场以 “北京 — 跨越时空的文明枢纽” 为主题的英语实践周,于 7 月 7 日至 11 日在夏日的朝气中拉开帷幕。基础教育学院 2024 级贯通培养的 59 名学子,在英语组老师们的带领下,走进首都博物馆、大运河博物馆、中国电影博物馆,用英语记录文明印记,在实践中锤炼语言能力,在探索中深化文化认同。
7 月 8 日清晨,带着对历史的好奇,学子们整装出发前往首都博物馆。大巴上,老师生动介绍着博物馆 “传统挑檐式” 屋盖与 “石质幕墙” 的建筑巧思 ——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,恰如北京这座城市的气质,瞬间点燃了大家的兴趣。步入馆内,地下一层 “北京通史陈列” 展厅成为探索的第一站。从远古人类的石器到明清时期的文物,从先秦燕国的青铜器到辽金元的民族融合印记,同学们紧跟讲解员的脚步,在研学手册上用英语记录下关键知识点。在 “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” 中,镇馆之宝伯矩鬲的七个立体牛首让大家驻足惊叹。
午后的自由参观时间里,有人沉浸于书画展厅的笔墨意境,有人专注于 “辉煌中轴展” 的城市规划智慧。返程途中,大家用英语畅谈最难忘的展品,从青铜器的铸造技艺到中轴线的文化内涵,课堂上《英语必修二》中 “cultural heritage(文化遗产)” 的知识点,在实地探索中变得鲜活可触。
“一条运河,半部京城史。”7 月 9 日,学子们走进北京大运河博物馆,开启对 “人与水” 的深度探索。在 “北京与大运河” 常设展厅,从 “江河道渠 水运初兴” 到 “运河新生 造福京城”,千余件展品串联起大运河与北京共生共荣的千年故事。同学们一边聆听讲解,一边用英语标注关键信息。
在 “不止运河 —— 沉浸式体验展” 中,三维衍射技术让同学们 “穿越” 到古代运河码头:商船往来、纤夫号子仿佛就在耳畔。午后的北运河画卷前,大家更是化身 “文化解说员”,用英语关键词和生动的肢体语言向外国游客描述文物历史,情景化的语言表达让同学们倍感兴奋。
7 月 10 日,中国电影博物馆的 “咔打板” 造型建筑前,同学们已难掩期待。在 “电影的发明” 展厅,早期放映设备与《定军山》片段,让 “the birth of Chinese cinema(中国电影的诞生)” 从课本名词变为生动画面;360° 环形屏幕的公益影片,更带来沉浸式视听体验,四层互动体验区成为欢乐的海洋:在电影农家小院模拟拍摄,在特效区感受 “火车爆炸” 的震撼,在经典动画区重温《大闹天宫》的精彩。同学们一边体验,一边用英语记录创意灵感 —— 这些都将成为后续 vlog 创作的鲜活素材。
7 月 11 日,匠心楼 6 层的教室里热闹非凡。同学们分组围坐,将三天来的照片、视频素材精心剪辑,配上英文台词与解说。有的小组聚焦首博青铜器,用英语解读 “纹饰里的等级制度”;有的小组以运河为线,串联起 “城市发展水密码” 的思考;还有的小组通过电影博物馆素材,探讨 “科技与文化交流”。
互评环节中,师生共同点赞创意:精准的英语表达、独特的视角、流畅的叙事,都彰显着实践周的收获。五天的实践周落幕,学子们带着装满笔记的研学手册、充满创意的 vlog 素材与更自信的英语表达返程。这场跨越博物馆的探索之旅,不仅让英语成为连接课本与生活的桥梁,更让 “讲述中国故事” 的种子在心中扎根 —— 未来,他们将继续以语言为翼,传递更多精彩的北京故事、中国声音。
(撰稿:于天娇)